目前常用的建筑抗震技术可以细分为三种:抗震、减震、隔震。听起来像一个意思,但都有不所不同。
抗震,是利用建筑结构自身的承载力和延性来抵抗地震作用,目前我国建筑物多为抗震设计,像房子的柱、梁、斜撑等都属于抗震构件。
减震,是通过在建筑主体结构中设置专门的消能器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的一种抗震技术。
隔震,是在建筑中,通常是底部,设置专门的隔震橡胶支垫,在地震时隔离地表与上部房屋,隔震层中还会设置消能器,耗散地震输入能量。
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澳门援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新门诊楼便采用了隔震技术。2013年,芦山发生7.0级地震,老门诊楼基本被毁,无法使用。但新门诊综合楼还可以正常发挥作用,成为当地重要的救援支点,被誉为“楼坚强”。
抗震、减震和隔震等三种方法中,隔震是目前最有效的保证房屋地震安全性的方法,同时成本也相对最高。目前在中国应用最广泛的仍然是抗震技术,只要按抗震规范设计的都属于抗震建筑。汶川地震后,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应用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
目前中国已经是减震、隔震建筑物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日本。中国大约有几千栋减震、隔震建筑,但分散到广袤的国土如沧海一粟,因此很少被人注意到。